张会玲
元宵节,灯的盛会。对孩子们来说,只等正月十三这一天快点到来。因为,这时候,就可以“试灯”了。
到了正月十三傍晚,孩子们囫囵吞枣地吃完晚饭,就急不可耐地喊着要挑灯笼。家长们心急火燎地收拾停当,削一块大小适宜的白萝卜,小心翼翼地把带有竹签的蜡烛插进萝卜中央。等蜡烛插稳妥了,再点燃它,小孩子就可以放心地挑灯笼了。
我们这一代,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大一点的可以自己挑着灯笼和伙伴们一起玩。但大人不放心,手里拿着几根备用的蜡烛,紧跟其后。倘若孩子还很小,不会走路,大人也必定为其收拾好灯笼,怀里抱着替孩子挑灯笼,像大孩子那样,在人潮如织的村子里走走停停,玩玩闹闹,算是孩子挑过灯笼了,寓意着光明会伴随左右,一生定顺风顺水,健康成长。
那时候村子里没有路灯,平常夜晚整个村庄一片漆黑。但元宵节挑灯笼时,除了月亮倾泻的亮光,满村子都是游移的灯笼发出的亮光。大家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喜气洋洋,相互比对着谁的灯笼大,谁的灯笼好看,谁的灯笼更亮,不大宽敞的村道上满是人。星星点点的烛火,在各种各样的灯笼里闪烁、跳跃。大家从村东走到村西,又从村西移至村东,手里的灯笼随着坑坑洼洼的黄土路面,起起伏伏地晃动。远远望去,密集的灯笼就像天上的星星一般,一闪一闪的,很美。此时,小小的村子成了灯的盛会、灯的海洋,流光溢彩,颇为壮观。朦胧的灯光,照见每个小孩开心的笑脸,他们七嘴八舌地品评,总能引发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无论是挑灯笼的孩子,还是陪伴孩子的大人,大家都兴致勃勃,喜笑颜开,掩饰不住的喜悦洋溢在脸庞。
灯笼的盛会,最美还是在元宵节。家家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户户树上,小小灯光闪闪亮,好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喜庆与壮美。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好像完全忘记了生活的艰辛、日子的困顿,更愿意以一颗虔诚之心,借着元宵节的花灯,祈祷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祈求吉祥如意的好运道,祈福国泰民安、人丁兴旺。
过了正月十五,挑灯笼就进入收尾程序。家乡有一种习俗,十六、十七晚上碰灯笼,今年的灯笼,不留到明年。于是孩子们有意相互碰撞灯笼,引燃后自然淘汰。这样的习俗,也许暗合了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的一种企盼——火烧柴门开吧,把美好的愿景寄托在对未来林林总总的憧憬里。
儿时挑灯笼,真是一段铭刻于心底的美好记忆。那灯笼,挑起的不仅是家人亲手制作的传统手艺,更是一家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那份真诚情意。
儿时挑灯笼,留存于心,永远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