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我们的节日 / 春节 元宵节 / 节日习俗 / 正文

闲话合阳特色年俗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26 08:37

史耀增/文 史沛鸿/图

合阳是传统的农业县,过去经济条件落后,农民种的小麦、谷子之类粮食主要用来填饱肚皮,极少有富余部分拿出来换钱。日常度用只能靠种一点棉花,但靠天吃饭,收获甚少,人们实在是穷怕了,总认为光景过不好,是有“穷鬼”暗中作祟,希望把它送得远远地,叫它再不要祸害人。同时又盼着那些好心的神灵把福祉降到人间。送穷和祈福,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春节期间,合阳的诸多民俗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上锣鼓

除夕之夜交子时,吃饺子,然后一家人在院子里笼旺火。民间传说九头鸟是不祥之鸟,它的一只头被哮天犬咬伤,除夕夜哀号着从天空飞过,血滴到谁家院子里,谁家就要倒霉。但是它又怕火光和鞭炮声,特别怕柏枝烧后散发出的气味,于是人们就点燃柏树枝,放鞭炮,促使它飞得快一点,不至于把血滴到自家院里,来年便可平安无事。同时笼旺火还有祈盼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的用意,火光照亮了全家老小一张张兴奋的脸庞,人们似乎看见了穷鬼正在远遁,福祉正在降临,心中充满了欣慰之情。

大年初一敬献天地的“神桃”

大年初一黎明,人们便要给家中的各路神灵献上样式不同的年馍。给天地爷(方言念yà)献一座(摞)五个神桃;给灶火爷献的是“银子行行(háng)”;给水缸上献一条面鱼;给粮食囤献一只猫,叫镇住老鼠,再献一只鳖,意思是囤里装满了粮食,“憋囤咧!”给“家神之首”的土地爷献的是“积积”,希望庄稼积子大,打的粮食多;还要献一个“土地爷笼笼”,希望土地爷把笼里装满柴(财),往自己家里拖回。

除夕下午照例是大扫除,把家中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从大年初一开始,农妇扫院子是从大门外往回扫,认为那些纸屑,炮皮之类都沾带着福气,必须收回自家院内,堆放一起。直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扫院又从里往外扫。认为几天来积攒的垃圾沾带了穷气和晦气,应该把它们送得远远地,称为“送穷”。初五这天是不出门拜年的,怕给人家屋里踏上个穷窟窿。初一至初四这几天也不向邻家借任何东西,即使去借,人家也不会借给你,其中原因,彼此心中明白,也就约定成俗了。

坊镇灵泉村东南的沟涧中有一座土阜,称为“福山”。“一峰耸翠,万柏环青”,山上供奉儒、道各路神仙。除夕之夜,人们竟相上山,抢烧“头炉香”。大年初一吃罢早饭,全村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上福山烧香敬神,称为“朝山”。近年来又有不少外村人参与其中,红男绿女摩肩接踵,山道为之阻塞。福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祈福胜地。

坊镇东雷村地处黄河西塬畔,村中有一项在全国都极为罕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叫作“上锣鼓”。村庄虽然不大,但却按地域分为南北两社,各有一支锣鼓队,敲击时对扎营盘,争斗十分激烈,都想压倒对方占个上风。所有敲打的人虽在寒冬季节,却都光着膀子,甚至只穿一条短裤,裸露出古铜色的腱子肉,把“陕西冷娃”的劲儿张显到极致。脸上、身上还要涂上黑红白各种颜色。表演场地上大堆柴火火光熊熊,照亮夜空。村民说,这种形式叫“镇穷鬼”,用激越的锣鼓声向穷鬼示威:“你甭说你歪(合阳方言,厉害之意),我比你还歪!你趁早避得远远地,别让我看见你生气!”“镇穷鬼”的锣鼓还走进家家户户敲打一番,据说这样一闹腾,穷鬼便被送走了,来年就会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穷鬼远去,福祉降临。“上锣鼓”是一种从精神和气势上都要压倒穷鬼的送穷形式,因此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跳戏打旦子

合阳跳戏是“中国北方傩戏的代表”,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新池镇行家庄至今还能演出完整的跳戏,而这种民间古老的驱傩形式同样也用来“送穷”。大年初一一大早,村中的热好家们(指热爱跳戏并且技艺高超的人)便抬出锣鼓在巷道里敲打,称为“打旦子”,震天撼地的锣鼓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迎来新年里第一轮初升的太阳,敲打一阵后,便齐门排户地到各家院中敲打,名为“镇穷鬼”。同行的还有四五位戴着面具(俗称“兽脸子”)穿着戏装的人,形象狰狞可怖,随着鼓点做出威武雄壮粗犷有力的上势(跳戏的艺术套路)动作,以此震慑穷鬼,使它不敢加害于人。如今面具没有了,改为油彩画妆,但打旦子、“镇穷鬼”的民俗一直保留着。群众喜爱它,因为它迎合了群众送穷祈福的心理,这也是跳戏能在行家庄坚持活动,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年轻人有自己的看法和道理,但年龄大的人仍没有忘记过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而对家家小康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因此在一元复始的春节期间,送穷和祈福的诸多民俗活动虽然已显式微之态,但仍有着生命力,其中的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坊镇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