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我们的节日 / 春节 元宵节 / 节日习俗 / 正文

家乡的年味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19 09:14

屈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当岁月的时针走进农历腊月,总让我念想起年少时家乡的年味。那时的年味,是爸爸在秋收冬种后酿造的第一坛玉米酒,是妈妈忙活几天精心准备的一桌丰盛年夜饭,是一家人暖暖和和地围着热炕守岁,是堂屋里热气腾腾、家人们有说有笑,是丝丝缕缕萦绕在我心头的家乡味。

我的老家在渭河北岸古街田市东北一个偏僻的小村。每年进入农历腊月,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比一天浓,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加丰富多彩。

古街田市,距渭南城区约12公里。古街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纵横、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瓜果生产基地之一。古街田市,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传说与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有关,《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既以孟尝君为秦相”。古街田市是孟尝君封地,孟尝君田文在这里修建高台,他的门客在台上习武斗技,观者如云,人来人往,颇为兴盛,周围村民在此摆摊设点,久而久之,形成集市,因孟尝君姒姓田氏,故名将此地称为“田市”。

古街田市,从东到西长约3公里,隶属两个行政区域管辖,即渭南市临渭区田市和西安市临潼区田市,两个田市共用同一个地名“田市”,周边两个行政区域的村民共过一个田市集会日。古街田市以南北巷为轴线,分东田市和西田市,东田市隶属渭南市临渭区管辖;西田市隶属西安市临潼区管辖。南北巷形状恰似渭南城区的南北塘一样,是错位分布的。

从我记起事,古街田市每月就有6次集会日,即阳历的1日、6日、11日、16日、21日和26日,遇大月31日没有集会。在古街田市,人们把赶集叫赶场或上会。那时,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每次遇到集会日,流动摆摊商贩占街道中线约有两公里,一般当地农副产品、水果、干果和鲜货摆在街道两边;街道中间则是服饰、鞋帽、鞭炮灯笼等土特产品和特色小吃。

每年从农历腊月初八起,购置年货就正式开啦。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人们赶集购物通常都是选择在集会日当天。遇到腊月古街田市过会时,方圆十里八村的人都赶来上会,甚至有澄城尧头和耀州陈炉的水缸、盆、碗和盘子,华州高塘的竹灯笼、竹馍篮,渭南城里石灰窑的水晶饼,塬上线王的手工挂面,富平流曲的琼锅糖、曹村的柿饼,临潼的火晶柿子等特色农副产品皆有售卖,整个集市商品齐全,应有尽有。集会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摊点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期间,人们把农历腊月的古街田市上集会购物叫“办年货”,赶集路上人与人之间的打招呼问候语,都以办年货为中心,不是“年货办好么”“割了几斤肉”,就是“给娃买上新衣服么”“还差啥没办”。

每年农历腊月上古街田市的集会时,我随妈妈不断穿行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之中,除帮妈妈保管办好年货外,就是想让妈妈先给我买两个摆在著名影视导演张艺谋老宅南巷口旁边的泡泡油糕,或街中心的两个热乎乎的豆腐地软包子,或北巷口染坊前门的一碗辣子蒜泥羊血,或街西头卫生院边的一个牛舌头烧饼夹腊汁肉,或街东头邮电所旁边的一碗牛羊肉泡馍,这样我或提或抱妈妈买好的年货才有劲头。若妈妈一时忙的忘了给我吃的,我则会蹲着不走,或不愿提购好年货,或一直拉着脸嘴巴噘得高高的,直到妈妈给我买了好吃的为止。

古街田市的泡泡油糕,是当地最有名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的油洁饼。特点是色泽乳白、表皮蓬松,如轻纱织就、蝉翼捏成。泡泡油糕,是周围村民来上古街田市会男女老少的最爱,也是周围村民上古街田市会,回家给老人捎的最多的小吃之一。

在家乡古街田市一带还有个讲究,就是从农历腊月廿三起至除夕下午五点前,一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要适时给自己理个发、剃好头,然后洗干净,寓意是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与家人一起过个新年,就是说要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再个就是坊间有“正月里剃头理发对舅舅不吉利”的谬言,要等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时才能理发剃头。

生活在古街田市周围的人们把农历腊月初八也叫“过小年”。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里的害虫。

农历腊月廿三,也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又名辞灶。古街田市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黏,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他被甜得黏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慢慢启动。

农历腊月的日子像长了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到除夕之夜,家家要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热炕餐桌,看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饺子”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或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了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地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相传这是为了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然后给村上祖辈们一一拜年,给小孩个个发压岁钱,给舅舅、姑姑、姨姨出门拜年。

在家乡古街田市,从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开始,大街小巷都有抬芯子、耍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的表演,热闹的队伍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氛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笼或白纸糊的孔明灯,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生辉。

农历正月廿三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家乡古街田市有“燎疳”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正月廿三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火焰映红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来年幸福的好日子。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办年货的选择渠道也有了根本的变化,新的网络过年也注入了时代的内涵,也赋予了现代的意义。但家乡农历腊月赶集置办年货的习俗,如农家炊烟袅袅抚暖着人心;童年的年味和盼望过年的念想仍留在我的记忆里。家乡人拥抱新时代、开开心心过大年及祈求平安好运、团圆幸福生活的祝福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