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公报 / 正文

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渭南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渭政办发〔2022〕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华山景区管委会,庄里试验区:

《渭南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已经2022年第6次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渭南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渭南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重要五年。根据《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为统筹“十四五”期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组织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制定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关政策、行业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也是未来五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输出了渭南智慧、贡献了渭南力量。

(一)发展基础。
1.围绕促投资稳增长,交通投资再创新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突破36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约148%,创历史新高。其中,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约210亿元,普通干线公路建设投资约89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约59亿元,场站建设投资约1.5亿元,水路建设投资约231万元,充分发挥了促投资稳增长的作用,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设施总量持续扩大,发展成果普惠民生。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05万公里,密度达到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7公里,五年新增15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新改建普通国省道约814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46.8%提升至53.5%。铁路营业里程约845公里,密度达到65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80公里,普速铁路营业里程665公里。航空方面,内府通用机场飞行区按照2B等级标准建设,拥有1200米×45米跑道、1200米×15米平行滑行道。建成等级客、货运场站5个,乡镇运输服务站15个,完成潼关、大荔海事执勤点和秦家滩等4处渡口改造,建成渡口27处,拥有各类船舶435艘。

3.构建人民满意交通,决胜交通脱贫攻坚。

主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100%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通邮。大力推进重点县乡公路、一般县乡公路、通村公路、通村完善工程、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公路危桥改造等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五年完善提升农村公路1.4万公里,目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其中实施深度贫困村通组路89公里,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整治3200公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完成5个“摘帽县”和501个退出贫困村的交通脱贫攻坚任务。

4.公路养管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突显。

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大荔、合阳两县被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大荔、合阳、潼关、临渭、富平、蒲城6县(区)被省政府授予“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称号;在全省率先启动“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创建活动,累计创建高塘镇、华西镇、陈庄镇等市级示范镇29个。全面铺开全域“美丽干线公路”创建活动,新增创建G310、S107共计148公里美丽干线公路。强力推进全市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工程 31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新增绿化林带858公里,农村公路新增绿化林带2300公里,建成公路驿站19处,全市路域环境实现大幅改善。

5.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服务品质稳步提升。

2020年,全市客运量3323万人,客运周转量117015万人公里;货运量16115万吨,货运周转量2355745万吨公里。全市拥有等级汽车客运站130个(其中一级站3个、二级站9个、三级1个、四级站7个、五级站110个),客运线路507条;拥有二级货运站场3个,全市二级以上客运站全部实现联网售票。出租汽车实现品牌化、多元化服务;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全市共有公交运营车辆779辆(其中渭南主城区拥有纯电动运营公交车361辆);加快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力度,全市共更新纯电动公交车607辆,占比达到78%,主城区、华州区、富平县、澄城县实现100%纯电动公交车;公交车智能信息化日益彰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的出行需求。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中心)被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为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促进“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以物流信息网为依托,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完成合阳平安大型普货运输试点、澄城秦邦农村物流试点项目建设。

6.行业治理日益规范,支撑保障强力有效。

强化出租车市场监管,制定出台了《渭南市深化改革推进出租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平安公路、平安运输、平安水运、平安物流、平安工程、应急保畅救援”的“五平安一保畅”以及“扫黑除恶”“十个没有”等创建活动。成功举办省内首次国防交通军民融合演练活动。全省路警联动治超现场会在大荔县召开,全市15个治超站(场)实现治超监控电子抓拍系统全覆盖。对全市1669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整合整治,创建了3家“环保示范维修企业”。深入推进“放管服”工作,所有事项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建设渭南市“智慧交通”应急管理与综合服务平台、渭南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配合完成陕西省公路路政治超管理信息系统、陕西省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智慧交通建设有序推进。集中开展了中小型船舶安全专项整治和黄河流域采砂整治行动,取缔非法采砂船舶30余艘。

(二)存在问题。

从规划执行情况来看,渭南市“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实施基本顺利,交通运输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追赶超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站在支撑“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以及服务渭南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高度来审视,我市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以下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仍需完善。目前,全市仅有郑西、大西2条高铁线路,西延、西韩高铁亟需加快建设;合阳至临猗、澄城至商州、韩城至黄龙等高速通道尚未打通,京昆高速交通量增速较快,服务水平下降迅速,亟待改扩建;市域内无支线机场,通用机场数量偏少,航空服务覆盖面亟需扩大;“两纵三横”一级公路骨架网络尚未形成,G108、G310等部分繁忙路段等级偏低;中心城区过境环线尚未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总体上,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仍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铁、公路与机场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与城市交通之间总体衔接水平仍然不高,缺乏统筹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尚未充分发挥,通道资源集约利用效率较低。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仍需加快,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水平和转换效率有待提高,各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不足。

三是交通信息化水平仍需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管理、实时远程监控、安全生产监管、突发事件远程应急处理、交通流量监测等信息化水平较低,与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要求有明显差距,公众难以及时、便捷、高效地获取覆盖全程、全方式的出行信息服务,交通发展规划、养护管理、路网运行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弱。

四是交通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运行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增国省道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人才队伍体系还需完善,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显不足。

“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完成指标表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增减

情况

基础设施

公路

发展

公路总里程

万公里

1.86

2.05

0.19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357

507

150

铁路营业里程

公里

854

854

0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

公里

160

160

0

重点镇通二级公路比重

%

85

100

15

普通国道里程

公里

341

694

353

普通省道里程

公里

464

1223

759

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

87

53

-34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

100

73

-27

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

94

67

-27

建制村通畅率

%

99.9

100

0.1

运输

服务

客运

服务

建制村通班车率

%

具备条件全通

100

35

城区常住人口35万人以上城市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

%

96

100

4

货运

服务

营业货车里程利用率

%

60

73

13

甩挂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占道路货物运输周转量的比重

%

13

23

10

乡镇通快递率

%

80

100

20

运输

装备

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

%

71

80

9

重型货车所占比重

%

37

66

29

厢式货车所占比重

%

6

3

-3

支撑保障

交通

科技

交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3

68

5

智慧

交通

高速公路ETC覆盖率

%

97

100

3

安全

应急

公路重点营业性车辆监测覆盖率

%

93

100

7

一般灾害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

抢通平均时间

小时

≤24

≤12

12

行业

管理

业务办理满意率

%

87

93

6

备注:对带“*”指标的说明。“十三五”期间,中省层面对路网结构进行调整,大量农村公路被纳入普通国省道网,导致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等指标大幅下降。

二、发展研判
(一)形势要求。
1.服务重大战略纵深推进,要求发挥好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渭南作为陕西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东大门,及加快西渭融合发展、富阎一体化的实施主体,需要充分发挥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作用,始终保证适度超前的高质量交通运输供给,加快建设与全市城镇发展、产业集群、国土空间开发等布局相匹配的综合交通体系,以交通同网促进产业同链、资源同享、科技同兴、民生同保,有效支撑中省决策部署和重大战略在渭南落地实施。

2.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要求持续增强交通运输支撑保障能力。

进入新时代,渭南身处“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最前沿、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区、“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连接点、西安都市圈规划东大门,政策叠加效应日益显现。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产业,必须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加快实现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在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中当好先行,为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做好支撑保障。

3.建设交通强市,要求加快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交通强国建设全面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立了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美好蓝图,提出加快建设“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渭南作为大陆桥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具备先行先试,建设交通强市的基础和优势,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增强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转换能力,促进综合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保障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为陕西建设交通强省、实现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输出渭南智慧、提供渭南方案、打造渭南样板、做出渭南贡献。

4.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不断提升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求聚焦提升运输服务的效率、品质和经济性,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聚焦坚持创新驱动,注重科技赋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大力发展智慧交通;聚焦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注重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聚焦守住安全底线,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持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水平和韧性,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交通。

(二)阶段特征。

总体判断,尽管“十四五”期间面对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但是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行业的地位没有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官”职责和使命没有变,交通运输“适度超前”发展的特征和要求没有变。

“十四五”时期,仍然是渭南市综合交通提质增效,从“有”向“好”,从“大”向“强”的转换期;仍然是各种运输方式强化衔接、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攻坚期;仍然是全面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的关键期。

渭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大格局、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交通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全力支撑渭南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求为根本目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构建起引领交通强市建设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推动新时代渭南交通运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为渭南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连接点、西安都市圈规划东大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当好先行。

(二)发展原则。
1.服务大局,先行引领。

紧紧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改善民生等发展大局,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加快构建渭南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出行体验,增强服务品质,提升发展效益,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渭南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中的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2.系统谋划,协调联动。

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西安都市圈、陕南陕北等区域的交通联系,推进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实现互利互惠、融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统筹交通行业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把握发展有利机遇,促进交通与产业有机结合,实现高效发展。

3.优化供给,共建共享。

坚持以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交通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各种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服务属性,提高市民出行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交通运输的期待。

4.智慧创新,安全绿色。

把创新摆在交通运输工作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动北斗、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及装备的开发应用,努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厚植资源节约、集约高效、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交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渭南市“三极四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建成,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和交通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有力支撑渭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多层级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建立,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富阎合作区、韩城作为“三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中作用凸显。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市域“一纵三横”高速铁路通达全国,普速铁路覆盖广泛,支线铁路衔接高效;“两纵五横”高速公路网互联互通,市县之间一级公路连通,“四好农村路”连接乡村;“一主多点”民用机场体系全面形成,航线网络有效覆盖,航空产业迅猛发展;“一纵一横”水运网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百姓生活。

支撑保障更加有效。各运输方式有序发展、优势互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衔接顺畅;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更加集约,运输结构调整有力推进,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运输服务品质、行业治理能力、安全保障水平充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三极四纵五横”综合运输通道表

通道名称

主要控制点

交通组成

三极

中心城区

西渭融合

渭南中心城区

经开区

卤阳湖开发区

渭南华山机场、渭南北站、渭南站

韩城黄河沿岸

区域性中心城市

韩城

韩城东站、韩城南站

富阎一体化

富平、阎良

富平南站、富平通用机场

四纵

包茂通道

富平

延西高速、西延高铁、G210、S209

榆蓝通道

白水、蒲城

临渭区、华州区

G6521榆蓝高速、S208

澄商通道

澄城、大荔

华阴

S13澄商高速、G242

沿黄通道

韩城、合阳

大荔、华阴

潼关

沿黄公路、黄河水运

五横

连霍通道

临渭区、华阴

华州区、潼关

郑西高铁、陇海铁路、G30连霍高速、G310、S312

富运通道

富平、大荔

大西高铁、大凤高速、西安大环高速

京昆通道

富平、蒲城、大荔、澄城、合阳

西韩高铁、侯西铁路、G5京昆高速、G108

菏宝通道

白水、澄城

合阳

黄韩侯铁路、G3511菏宝高速、G342

韩黄通道

韩城

韩城至黄龙高速、G327

(四)“十四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基本构建“三极四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结构合理、衔接高效、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雏形初现,力争实现“三通三覆盖,两降两提升”(即所有县市区双高速连通、所有重要节点二级公路连通、所有乡镇三级公路连通;高速铁路1小时服务圈覆盖所有县市区、“绿巨人”列车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县市区、通航服务覆盖所有县市区;交通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大幅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市综合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位于陕西前列、西部领先。

2.具体目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力充足。铁路、公路、民航、水路、城乡交通网络覆盖广泛、互联互通、转换顺畅、集散高效,形成“大交通、大枢纽、大物流、大服务”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格局。铁路方面,力争形成由郑西、大西、西延、西韩组成的“一纵三横”高速铁路网络,实现高速铁路1小时服务圈覆盖所有县市区;发挥普速铁路运能,开通运营西安经渭南至潼关“绿巨人”列车,力争所有具备条件县市区“绿巨人”列车全覆盖,满足旅客的多样化出行需求。航空方面,在完善国家民机科研试飞基地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渭南华山机场建设;有序推动富平、潼关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力争通航服务覆盖所有县市区。公路方面,构筑“两纵五横”的高速公路网,力争实现所有县市区双高速连通;普通国省干线技术标准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现县与县之间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重点镇、3A及以上景区、规模以上产业园区等重要节点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所有乡镇三级以上公路连通,力争所有县市区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力争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和省级示范市。水运方面,按照“保护黄河,治理渭河”的思路,推进旅游航道建设,实现水运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优质。客运方面,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100%的县城拥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重点镇建有等级客运站,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建有汽车停靠点,交通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运输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统筹城乡、衔接紧密的多层次客运服务网络,更加优质、更加多样、更加便捷的客运服务覆盖城乡、普惠百姓。货运方面,货运结构更加优化,铁路货运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冷链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广泛应用;城市物流分拨网络和城市配送网络更加健全,运输装备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物流网络更加健全,城乡配送、农村物流等现代物流发展成效显著。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保障有力。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明显提高,道路客运电子客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稳步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工作基本完成,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高标准的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高速公路优等路率不低于90%,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不低于85%、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75%,交通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一般灾害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抢通平均时间不超过12小时。百姓出行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大幅增强。

渭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目标表

发展

目标

发展指标

2020年

2025年

基础

设施

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2.05

2.15

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157

179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507

630

高速公路出市通道(个)

7

10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854

883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160

184

三级以上客运站(个)

13

15

二级以上货运站(个)

3

5

海事码头(个)

3

6

运输

服务

普通国道一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26

35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73

80

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67

75

拥有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线路的区县比重(%)

20

70

中、高级客车占班线客车比重(%)

80

90

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15

25

其中,主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25

40

支撑

保障

高速公路优等路率(%)

95

≥90

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

87

≥85

农村公路技术状况优良中等路率(%)

78

≥75

一般灾害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抢通

平均时间(小时)

≤12

≤12

四、重点任务
(一)发挥先行引领,支撑建成核心示范区。

加快完善“三极四纵五横”综合运输通道,满足大运量、快速度、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推动综合交通网络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形成面向“一带一路”、辐射黄河流域、联通郑洛渭西的高品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1.高速公路网。

着力实施“通道高效畅通、骨架融合贯通、路网加密连通”三大工程,五年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约289公里,其中续建172公里,新开工117公里,“十四五”末通车总里程达到630公里。

通道高效畅通工程。大力推进国家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工程,解决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瓶颈制约问题,建成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段(渭南境)改扩建,加快实施合阳至蒲城段改扩建,推进韩城至合阳段改扩建前期工作,大幅提升拥堵和瓶颈路段的通行效率和服务品质。

骨架融合贯通工程。加快打通高速大通道,畅通省际出口,提升路网的开放度,建成菏宝高速黄河大桥,力争富平至大荔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增加渭南省际出口,进一步夯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积极配合西安市,全力促成西安大环线北段建设实施,推进西渭融合纵深发展。

路网加密连通工程。提升路网衔接转换和迂回连接水平,提高路网可靠度和抗灾能力,加快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加密线。建成韦庄至罗敷、韩城至黄龙、澄城至韦庄等高速公路,推进华阴至洛南高速前期工作,推动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产业集聚发展。

2.铁路网。

抢抓国家加快中西部铁路发展的有利机遇,结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对铁路线网的调整,全面加快铁路建设,完善铁路网络体系,实现市域铁路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速铁路方面,积极构建市域高速铁路网主骨架,重点推进西安至延安、西安经韩城至侯马等高速铁路建设,不断扩大高速铁路网覆盖服务范围。

普速铁路方面,以支撑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接入渭南国际现代物流港、合阳同富铁路、潼关县秦东镇等规模物流园区,龙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建设,构建畅通高效的铁路集疏运体系。

铁路站场方面,统筹考虑站房和站前区域整体改造,加快推进渭南、华州、华山、潼关、富平、张桥、陈庄、蒲石、韦庄等火车站改造,完善交通换乘、组织疏导、旅游服务等功能,提升服务品质。提升孟塬等货运编组站的运输能力。

3.航空网。

按照“做强枢纽、扩大覆盖、做优服务”的思路,加快完善市域民用机场体系,优化升级航线网络,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全力推动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

支线机场。按照构建区域航空枢纽的定位,加快推进渭南华山机场建设,打造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立体无缝衔接的支线机场,提升对外开放和辐射带动作用。

通用机场。有序推进富平、潼关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及建设,拓展飞行培训、应急救援、公务飞行、农林作业等服务领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结合航空旅游和飞行培训,重点打造经典旅游飞行网络和培训飞行网络,促进临空产业发展。

(二)强化互联互通,服务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
1.普通国省道。

通道升等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市域普通国道和重要省道升等改造,着力提高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实现普通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的便捷连通,形成完善的外通内联公路网络,进一步提升路网的可靠性、稳定性。

过境公路提升工程。加快推动县城和人口较多乡镇过境公路建设,加强与城市道路有机衔接,合理布局进出城道路,解决国省道城镇过境段出入口路段拥堵问题,促进公路与城镇有机融合发展。

节点连接强化工程。优化提升连接市级以上产业园区、重要矿产开发区、3A及以上景区等经济节点的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并在沿线合理布设大型综合服务区、房车宿营地,提升干线公路综合服务品质。特别是服务工业倍增计划,高标准升级改造S205渭南至卤阳湖段,打造产业示范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原级改造整治工程。针对早期建设、且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未完全达到设计标准的路段,因地制宜优化设计指标,进行原级改造。对长期超负荷运行、路面破损严重的路段实施路面改造,提高普通国省干线的安全性、抗灾能力和行车舒适性。

2.“绿巨人”列车。

充分发挥既有普速铁路线路运能,陇海线开通西安-渭南-华州-华山-潼关“绿巨人”列车,咸铜线富平站,包西线张桥站,侯西线陈庄站、蒲石站、韦庄站,黄韩侯线合阳北站开通“绿巨人”,力争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绿巨人”列车全覆盖。

3.水运。

抢抓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机遇,积极发挥水运绿色节能比较优势,以开发适航河段,改善通航条件为重点,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形成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旅游景观航道,逐步实现渭河河道旅游通航。以完善功能、提升服务为重点,结合黄洛渭三角区旅游航道建设,有序推进古城码头、秦东码头建设,实施渡口标准化改造,积极发挥水运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百姓出行等支持服务功能。

(三)满足美好出行需求,打造高品质宜行城市。
1.中心城区过境体系。

按照“强化过境,畅通内外,顺连组团”的思路,以“北扩、东进、西融、南优”为方向,构建“一轴两环六桥九辐射”的过境交通系统,对外扩大辐射,形成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格局;对内与城市道路体系有机衔接,实现城区交通出入快速通达。

一轴:将S312扩建为一级公路,引导G310交通量北移,形成新的城区过境交通轴线,带动渭南经开区与高陵装备工业组团、渭北现代工业组团、阎良航空组团协同联动发展。

两环:即主环和支环。主环由G310渭南南过境、S208渭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S108渭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等建设项目,与G310渭南城区过境(西段)、S108腊杨至故市段共同组成,形成渭南城区过境一级公路外环线,全长75公里,环内面积320平方公里,包含主城区、高新区、经开区及西渭东区绝大部分范围,其余国省干线交通流汇集于环线进行转换分流。支环利用关中环线阳郭至渭南公路,S108故市至下寨段,建设S207渭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少华山至高塘公路、S518高塘至阳郭公路,形成渭南城区过境支环,全长94公里,进一步拉大主城区框架,提前分流南来过境车辆。

六桥:在现有渭富、沙王、渭蒲三座渭河大桥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高新区S108渭河特大桥、城东S208渭河特大桥和华州区S207渭河特大桥。

九辐射:利用S108、G310、S107向西辐射临潼区、高陵区、富平县(阎良区);利用S205、S208向北辐射卤阳湖、蒲城;利用S108、G310向东辐射大荔、华州区;利用S205、S107向南辐射东塬、西塬(蓝田)。

2.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服务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打造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经济可靠、绿色低碳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市民的基本出行权益。

一是公交服务广覆盖。持续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力度,在客流集散地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同时大力发展高铁、机场的集疏运班线,推动客运枢纽站场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在提高城市公交站点覆盖率的基础上,提升公交网络的通达深度,针对上下班高峰、重大活动等特殊时段和区域,合理提高发车频率,适当延长运营时间;持续推进城市公交线路向城市郊区或全市域延伸,提升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是公交服务多元化。不断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供给侧改革,丰富公交服务形式,鼓励开通微公交、定制公交、镇村公交、城际公交、旅游专线、节假日专线、学生专线、商务快线、夜间专线等特色公交线路,更好满足上班、上学、旅游等多样化出行需求,为市民提供差异化、集约化、高品质的公交出行服务。

三是公交服务智能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力量,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城市公交出行信息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对公共交通运行数据的全面采集、可靠传输和充分利用,提高公交应急调度、运行监管、科学决策能力,并向公众提供全链条、全方式、跨区域的公共交通“一站式”信息服务。

(四)增进民生福祉,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总要求,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和省级示范市,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1.升级改造工程。

以力争实现镇级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为目标,加快实施路网连通性好、带动作用强、产业效益高的县乡公路,提升通行能力,适应大型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和日益增长的农村交通需求,铺就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幸福小康路”。

2.村组通畅工程。

按照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的要求,有序实施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统筹完善人口聚集区农村公路与普通国省道之间、重要县乡公路之间、建制村与建制村之间的联网路,逐步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满足村庄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和联系,将“村组连通路”建设向纵深推进。

3.交产融合工程。

以促进产业开发,服务农民增收为重点,支持建设通道功能强、社会效益较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产业路、园区路、旅游路,逐步改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等乡村重要经济节点的对外交通条件,打造一批“特色致富路”。

4.安全防护工程。

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优先在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和通客车、通班车、通校车以及大交通量路段增设安全防护设施,积极改造农村公路现已发现的四类、五类危桥,提高农村公路抗灾防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放心路”建设。

(五)紧扣降本增效,推动运输服务转型升级。
1.客货运枢纽。

服务渭南构建“三极多中心”新格局,按照区域级、市县级以及镇村级三个层次,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枢纽布局,根据服务对象和功能重新划分等级,实现线网布局紧密连接,与渭南市城乡发展相互配合,打造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一体化客货运枢纽体系。

(1)区域级。

依托支线机场、铁路等布局规划,按照“面向全国,连通全省”的目标定位,布局三个区域级枢纽,提升渭南在“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开放度。

一是依托渭南北站、渭南站、渭南华山机场,将渭南主城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打造为区域级枢纽,促进渭南与全国一、二线城市接轨,辐射带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和转型升级。尤其是在完善国家民机科研试飞基地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渭南华山机场建设,强化支线机场功能,建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客货运和旅游复合机场,弥补关中东部及渭南市在民用运输机场方面的空白。

二是依托韩城东站、韩城南站,将韩城打造为区域级枢纽,无缝衔接西韩高速铁路,以及司马迁祠景区、洽川风景区等两个4A级风景名胜区,有效提升区域辐射带动力,推动韩城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三是依托西延高铁富平南站、富平通用机场,推进富平阎良成为区域级枢纽。抢抓西延高铁、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段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以交通同网促进产业同链、资源同享、科技同兴、民生同保,支撑富阎一体化发展,打造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新的增长极。

(2)市县级。

以“完善节点,提高效能”为导向,布局华州、蒲城、合阳、澄城、白水、大荔、潼关、华阴等市县级枢纽,实现功能上与区域级枢纽错位发展。

综合考虑群众出行需求特征,在优化原有公路客运站布局的基础上,全面加快县级客运站建设,实施县城老旧客运站改移工程,形成公路客运与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多式换乘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市域客运的高效转换;立足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区域辐射功能、公益性服务功能、产业培养和集聚功能的通用机场,促进临空产业发展;按照适应电子商务、快递服务、物流配送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城市货运配送为定位,整合交通、旅游、供销、商贸、电商、邮政快递等资源,推进市、县、镇三级运输服务站场建设,构建定班定线、共同配送的城市货物运输模式,有力支撑市域货运需求。

(3)镇村级。

以“承县启村,扩大覆盖”为导向,以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宗旨,按照资源共享、客货兼顾、运邮结合、融合发展的思路,加速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服务发展新模式,推进城乡客运、邮政、快递、农村物流等既有网络、运力资源、信息共享,助力“快递进村”工程,实现农村客货邮深度融合发展。

2.客货运服务。

(1)客运服务。

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将客运场站建设、客运企业经营模式、客运车辆调度等有机结合,推进市域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切实构建以“城乡一体化、经营规模化、管理高效化、服务多样化”为目标的安全高效、舒适快捷、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道路客运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服务体系。

以县级客运站为起点,大力推进县域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鼓励县城公交向乡镇延伸,着力提升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运输结构更加合理,全行业集约化、公司化经营水平、组织化程度以及服务品质显著改善,行业服务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显著加强,根据地方产业特点,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特色产业”“交通运输+旅游休闲”等扶贫模式,行业新业态健康发展,市场竞争趋于理性;运输节点的集散能力明显提升,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安全、快捷、高效、诚信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全面落实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在规划布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落实保障措施。加快城市公交场站、充电设施、能源车辆的更新建设,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客运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规范网约车发展,积极构建包括传统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等新老业态共存、差异化经营、多样化服务、相互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

(2)货运服务。

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动物流业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互联网+运输服务”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企业信息、政务信息、场站信息、公共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

着力优化运输组织、提升装备水平、整合物流资源,构建衔接顺畅的基础设施体系、互联互通的物流信息体系、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体系,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加快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服务品质,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基本形成以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以区域性中小企业联盟为主体、以零散小微运输业户为补充、以货运中介为纽带的物流市场主体结构。

加强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交通物流布局,使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向行政村延伸,对农民提供“站到门”“门到门”的农产品收集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推广“交通运输+电商快递”模式,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和供给能力。在协调推进县级邮政监管机构建设的同时,实施邮政、快递“进厂”“进村”工程,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寄递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跨境电商融合协同,助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促进城乡双向流通。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整合交通、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

3.运输结构调整。

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促进基础设施无缝化衔接、枢纽场站一体化建设、运输装备标准化改造、多式联运一体化组织。一是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建立公、铁、水、空融合联动的综合运输服务格局,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各显其优、协调发展,有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以煤炭、化工、电力等行业为重点,持续推动大宗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并做好“公转铁”两端公路短驳运输,以此实现铁路运量占比和公路货运效率的双提升。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制度引航等作用,调动广大运输企业参与运输结构调整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进退有序、行业稳定。

(六)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
1.行业治理。

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将法治要求贯穿到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安全生产等各个领域,有效提升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行政决策、行政许可、行政裁决等职责向政府职能部门的划归,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深化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同时,开展联合执法,在非法营运、超限超载、路域环境、市场监管等领域,加强联勤联动。

提升养护管理效能。及时跟踪中省关于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进展,按照普通干线公路“以市为主、省市共担”,农村公路“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的养管模式,进一步厘清养管事权,夯实养管责任。积极引导和培育养护市场,加强养护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养护市场开放力度,鼓励和引导专业化养护企业参与养护市场竞争。

防范化解融资风险。按照中省财税体制改革和事权划分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多元募集”的投融资管理体制。盘活交通优质存量资产,进一步加大公路、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力度,创新服务区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经济效益。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秩序,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公平竞争。

2.平安交通。

提高基础保障能力。加强新型材料及建造技术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增强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水平,提高使用寿命和抗灾能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加大铁路、公路和机场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完善水运工程安全设施配套。严格实施“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推进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信息共享。

强化重大风险防控。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突出涉客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和高危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列出重大风险清单、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名单,做到重大风险防控全覆盖。严格上限处罚、挂牌督办和隐患销号程序,强力开展重大隐患清零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底线。推动行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信用管理,不断净化交通运输市场环境。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以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视频会商便携化、预案启动智能化、信息报送网络化、救援队伍协作化、处置应对科技化为目标,健全应急处置预案,搭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行业综合交通协同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及时处理突发性交通和治安事件,实现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跨交通方式、跨行业多级联动。

3.智慧交通。

按照“智”于管理,“慧”及民生,人、车、路、场、站一体化协同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相适应,集智慧监管、智慧出行、智慧物流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重点聚焦提升运行质量、保障安全应急、强化决策支持、服务百姓出行、推进多式联运等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切实提高渭南交通资源共享、交通动态感知、交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智慧监管支撑平台。建立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公路、铁路、民航、城市道路、邮政等数据对接,并提供灵活的查询分析手段,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查询、分析和信息发布服务。完善交通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平台,构造层次分明、责任清晰的协同执法和联网监管体系。强化车辆检修联网管理和道路运输危废品综合监管,实现全过程的服务和管理。开展公路智慧化管理示范试点,提升路网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设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将移动端应用作为公众出行服务的主要实现形式,整合各类交通方式的信息资源,建设综合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公众全方位交通信息需求。推动公共交通、道路客运、铁路民航等信息共享和联程运输,为旅客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基于北斗、5G等信息基础网络,推动交通运输领域高精度位置服务和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建设智慧物流运营平台。通过打通物流信息链,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为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提供一单到底的物流信息服务。推进智能仓储配送设施建设、仓储数字管理、安全生产预警、车辆货物自动匹配、园区智能调度等应用,加强物流园区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4.绿色交通。

持续建设美丽公路。遵循“公路设施美、路域环境美、养护管理美、出行服务美、行风人物美”的“五美”理念,在建设用地和工程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两侧完善绿化林带,打造“设施更完备、路域更和谐、服务更优质、管理更高效”的具有渭南特色的高质量美丽公路。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公转铁”,优化运输结构,大幅增加铁路货运占比,减少重载柴油货车在大宗散货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城市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运输装备标准化、无缝化衔接水平。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立经济高效、绿色低碳的道路货运服务体系。

提升集约节约水平。统筹利用运输通道、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通道上各种运输方式空间布局,提高通道运输集约效用。积极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装卸装备,配套建设加气站、充电桩等设施。持续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选线,绿色施工,实现交通运输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五、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以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集约为核心,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管、运营、服务的全过程,并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环境影响因素及评价结论。

本规划涉及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其实施不可避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影响、污染排放、资源占用三个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管及运营可能会与部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环境敏感区域存在空间冲突,对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船舶、飞机等各类运输工具在运营中将产生一定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垃圾等污染物,并存在危险品泄露风险,如未妥善处理,可能对区域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损害。交通运输活动也将消耗一定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并产生碳排放,可能对局部地区资源承载力产生影响。

本规划提出的任务规模、项目布局、建设时序等环境合理性较为充分,生态影响、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耗总体符合中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要求。通过严格实施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三线一单”要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风险防控能力,项目实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总体可控,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将得到有效保障。

(二)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保护优先、避让为主”的选线原则,严禁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建设区域内规划建设项目,优先避让禁止建设区域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同时应采取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敏感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

二是严守环境质量底线。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和土地、环保、施工等准入要求。研究评价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噪声、水、大气、生态环境等污染以及水土流失影响,采用综合措施有效防治各类交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跟踪评估,针对交通工具尾气污染、站场污水及溢油风险等重要环境问题,开展阶段性环境跟踪监测、评价和优化。

三是严守资源利用上限。坚持保护耕地的原则,优先用好存量用地,做到土地复垦与项目建设统一规划,坚持土地资源与交通廊道综合利用,实现土地高效的开发利用。发展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强新型智能的技术装备应用,提高电能、LNG等清洁能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行业中的使用比重,从源头上降低交通运输活动的能源消耗。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有效对接、各行业要充分协作。一是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对接,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为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市级领导机制,明确部门权责,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在交通管理、重点项目、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协调力度。三是充分吸纳县市区需求,强化监督检查,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做好规划衔接。

加强与中省相关规划的衔接,坚持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结合中省铁路、公路、民航等规划调整,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行业专项规划,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原则,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及时、科学、合理的对规划涉及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调整,推进规划科学实施。

(三)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交通行业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环保、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进度,确保资金、土地等发展要素有效供给,为各类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做好保障。通过吸引社会资本、盘活存量优质资产、延长产业链等多种举措,创新融资渠道和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夯实发展资金保障。

(四)加大宣传引导。

加强渭南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宣传报道,突出宣传重要意义、重大举措和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讲好交通故事,大力引导渭南社会各界关心交通运输发展,支持交通运输发展,参与交通运输发展,努力形成政府与行业、行业与社会合力办交通的发展新局面。